愛的動力

作者:Samuel Tsui

 

一、 引言

《似曾相識》的作者講述他的太太患了「老人痴呆症」,作為丈夫的他,為了照顧太太而退休。他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困難,結果是完全出人意外。他捨棄悲傷,拋棄哀痛之後,換來的是鼓勵和支持。他提到愛心是他唯一的動力。作為一個平凡的老人家,要承受著超越自己所能承受的壓力,是為了甚麼?為了「愛」?他認為這無保留的照顧和無盡的關懷,最重要的關鍵元素就是愛,只有愛才能轉化成照顧與關懷的動力。「愛」對於聯係夫妻的關係、家庭關係都是最重要的原素,所以筆者嘗試從聖經、學者和《似曾相識》一書裡探索「愛」是甚麼,從而讓讀者認識在夫妻間的愛。

 

二、 從聖經中看「愛」

聖經說: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神.因為神就是愛。」(約臺四8)愛的原頭是從神而來,而神的愛也是一種捨己犧牲的愛:「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五8)。「愛」這個字,希臘文是有三個動詞:eran,philein,agapaneran 是一種熱切的愛,是指為愛而要求別人。philein(名詞為philia)是為朋友而付出的愛agapan(名詞為agape)是「真實的摯愛」意思不是指感情或情緒,而是指一種意志上審慎行動。在新約中「愛」agape是指神聖的愛是形容神基督的愛,及基督徒彼此之間的愛。這個字也是指教會的「愛筵」(猶12)教會就是聯系在神的愛裡(約十三34)

「愛」是反映了的屬性,滕近輝牧師說:「神就是愛,意思是神的本性就是愛,不是祂有了愛的對象以後才是愛,乃是在有任何愛的對象以前祂已是愛……神的愛是在祂裡面原有的,不是對其他事物的反應而產生的。……神是愛,祂也把這愛賜給我們。」 他在約翰臺書中發現「愛」是有四個定義:

1. 愛是捨己。愛就是給,而給就是捨……。

2. 愛是無條件的……主仍愛不值得愛的人,這就是無條件的愛。

3. 愛是主動的……神先愛我們,這是主動的愛。

4. 愛有純粹的動機。在上的神,愛在下的人。在上無求於在下的,所以這種愛是純粹的愛,其動機完全純正,毫無自私的成分在內……。

 

滕近輝人與神的主要相通點,就是愛。我們一失去愛,就立刻產生與神交通的阻礙,神也無法與在愛上剛硬的人同住。愛與上帝是有雙向的關係,人是從上帝裡認識愛,亦是從愛裡認識上帝。滕近輝提到「愛」是有三個標誌:

1. 愛是新生命的標約壹四7)「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

2. 愛是認識神的標約壹四7)「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並且認識神。」

3. 愛是神兒女的標 (約壹三10)「從此就顯出誰是神的兒女、誰是魔鬼的兒女……。」

在聖經裡是可以看到,愛神與愛人是分不開的「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約臺四20)郭乃弘牧師這樣說:「基督教是以愛為信仰的基礎。上主愛世人……當我們說接受了上主的愛而卻沒有切實去愛人,我們事實上是沒有真正接受了祂的愛。」滕近輝牧師也說:「不愛人就不可能愛神,愛神的也當愛弟兄。這是雙重的愛。愛神與愛人連在一起,是一而二,二而一。……愛神與愛人不能分開,一分開了就互相否定。」

「愛」能使人看見別人的需要。「愛」的意義是謙卑捨己去服侍人郭乃弘說:「愛並不袖象,愛上主必須也愛人。愛人也不是空談,它必有為了別人的褔祉而努力的含意;愛人是「倒空自己」而去服侍人……。」在聖經裡,「愛」是比「信」和「望」更為重要(參林前十三章),「愛」也是律法裡最大的誡命(可十二30-31)(加五14

 

﹑「愛」的體會

畢邁可提到:愛神的心乃是我們在基督裡新生時,聖靈動工所產生的。發出「阿爸,父神」呼聲的,正是我們心中愛神的種子……在我們改變生活中的任何習慣之前,我們心中就有了愛神的呼聲。」從信主開始「愛」就是基督徒生命的一部份壹四7,也是基督徒的生命力量和支持。畢邁可也說:「馮著愛而生活以及在神的擁抱中尋找力量,可以令你的信仰生活產生革命性的變化。在愛中的人比不在愛中的人更容易堅持下去。當一個人活在愛中時,他就不會輕易放棄。當我們想要放棄時,活在愛中可以支持我們,給我們力量。」

 

在《似曾相識》的作者面對患了「老人痴呆症」的太太,他克服了各種的困難,或許就是因為他是一位基督徒(雖然他在書中沒有明顯的表白,但在字裡行間可看到他的信仰。)他經歷過神的愛,認識agapan神聖捨己的愛(基督十字架上的愛)。在照顧患「老人痴呆症」的太太,他自述所經歷到的三個心理階段:

1. 煩躁期:作為照顧者,因身心未能適應太太在生活習慣的變化和能力哀退,而覺得煩躁、不安和失望等;也由於不明這種病,令生活上遇到不少尷尬。社會人士(包括家庭醫生)對這病認識有限,浪費了很多求醫的時間。

2. 痛苦期:太太被證實患病後,整個家庭陷人痛苦深淵,因未能接受事實而變得消極和失望;更難過的是當要求外力幫助時,發現自己是孤立無助,求救無門。

3. 接受期:最後他無可奈何地接事實,作出長期照顧太太的心理準備;後來他得到了幫助,讓他在照顧太太時有喘息的機會。他也不再感到孤立無助,困難也變得容易適應。他有點一體悟:當他注意力集中在太太身上,個人的問題反而變得渺小和不重要。他太太的病變成是一種生活習慣和生活規律。

作者回憶照顧太太的過程。在過程裡,他的太太是成為了他的生活目標和女朋友,這也擊發起他潛藏已久的愛火,他們就變成一對像熱戀中的情侶。雖然他太太付出了腦部健康的沉重代價,但卻也換來了作者奇妙生活的意義。作者為了活得更快樂,而學習去了解太太的需要,和去滿足她。這樣他也從消極的觀念轉化為積極,不再看太太為一個病人,而是默默支持他的伴侶。他看著太太健康愉快,無憂無慮,這也成為他的滿足快樂。

 

很多的學者曾說,「溝通」是建立良好家庭關係的重要原素。他們認為,溝通是一種行為,可以是語言或非語言的,只要是傳達意思就算是溝通。也有些人說,溝通是一種聯系,是把一個人的訊息正確的傳達給另一個人,讓接收者能夠正確無誤的接收到訊息。好的溝通,就是讓雙方都能正確無誤地發出訊息和接收訊息。這樣的說法就好像機械運作的一般。人與人的溝通最重要的應是在於溝通的內容,而不是在於溝通的方法或形式。

筆者認為,有良好的溝通不一定是會產生良好的關係。很多時溝通越多,了解越清楚,雙方的衝突也可能是會越多,因為沒有人可以說是完美、不會犯錯、完全無私的。家庭的不和,很多時是因為人本身的問題而來,也或許是因為別人的問題加在某人身上,而變成了這人的過錯而產生衝突。

筆者認為,良好的家庭關係,主要的重點不是在於「溝通」而是「愛」。「愛」是能使人不放棄、包容、拉納、謙卑、捨己、認錯、憐憫等等,這都是良好家庭所需要的重要原素。在《似曾相識》的作者,他們夫妻間的關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愛」才使作者能夠堅持下去,因為「愛」,作者才能在當中找到了喜樂的泉源,因為「愛」而可以在「愛」裡得到了生命的滿足。聖經說:丈夫也當照樣愛妻子、如同愛自己的身子.愛妻子、便是愛自己了。」(弗五28)

 

結論:

世界有愛,人生才活得有意義。「愛」是從神而來,神就是愛,這愛是神聖的、是捨己的。當人認識神也就認識神的愛,神在主耶穌身上已經彰顯了祂莫大的大愛。神把他的愛傳遞給那愛他之人,那愛他的也把神的愛傳遞到世界之中。世人可以從真愛中去認識這愛他的上帝。基督徒是被稱為「被神所愛的」(帖前一4;羅一7)在基督徒的生命裡經歷到神的愛,所以也會活出神的愛。基督徒的家庭應該是「愛」的居所,是神的見證。夫妻間的關係聯結,最重要的就是愛,而夫妻的關係也是反映了人與神之間,在愛中的聯係,即教會。這也題醒我們作為基督徒的夫婦,就應當常常的要親近神,我們曉得愛神的也就當曉得愛我們的家人。

 

 

參考書籍:

l 李洪根著:《似曾相識》。香港:環球,2005。

l 喬治.范德立著:《約翰褔音主題研究》。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85。

l 郭乃弘著:《約翰褔音》。香港:基督徒學會,1998。

l 畢邁可著;林以舜譯:《愛神的喜樂》。臺北:以琳,2002。

l 慮龍光編:《基督教聖經與神學詞典》。香港:漢語聖經協會,2003。

l 鄭慧玲著:《家庭溝通》。臺北:遠流,1995。

l 滕近輝著《愛徒的叮嚀—約翰書信研究》香港:宣道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