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與小組牧養關係之初探

作者:Samuel Tsui

 

引言

從出生開始,人就生活在自己的家庭系統中,家庭是培育人成長的地方,也是影響著人性成長的地方,但家庭也是受著世界的衝擊,而現今的家庭問題也日趨嚴重。教會既是作為神的家,如何可以發揮她的特點?如何幫助人重建溫馨的家?如何幫助信徒能融入神的大家庭(教會)?如何讓人在神的家中得到更好的照顧?如何讓人得著更有效牧養?

有些教會的牧養模式,主要是以單向形式進行(例如:主日學、崇拜、祈禱會、詩班練習等),團契就是信徒彼此間溝通的主要橋樑,但他們的聚會是按照已定的程序進行,直至程序完畢,剩下可以互動相交的時間就不多,甚至沒有溝通就要各自歸家了。在教會裡,信徒的需要不單是真理和聖禮上的學習,也需要有生命的交流、互動的溝通、見證的分享、同伴的支持和鼓勵……等等。

 

按照聖經記載,教會就是神的家(提前三15),這是孕育信徒生命的地方。教會需要提供信徒能健康成長的環境,讓信徒容易的融入教會的群體,在一個健康的家裡接受管教,改正錯誤與核心的信仰,而至能活出生命的見證。在這裡,筆者嘗試從聖經、輔導的角度去看「家庭」與「教會」的牧養關係,從而探討家庭小組在教會中的有效牧養問題。

 

 

二﹑家庭的觀念

當人講到「家」的時候通常都是指向一個家庭,或一個家族,或是指到某些群體。甚麼是家庭?家庭與人有何關係?普遍來說「家庭」都是由兩個人開始,直至他們生下兒女,當兒女長大,之後結婚,繼而組織起另外一個家庭,一代一代的繁殖下去。

 

1. 從輔導學的角度看家庭

美國家庭治療的重要創始人之一維琴尼爾薩提爾(Satir,v.)說:「……家庭是世界的縮微。研究家庭就可以了解世界:家庭中的問題,例如權力、新密、自主、信任、溝通技巧等,是奠定我們如何在世界生活的重要部分。改變家庭即是改變世界。美國著名的心理輔導兼公共電視主持人約翰.布雷蕭說:「家庭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它擁有自己的結構法則、組成份子以及家庭規則。」他也提到家庭關係對於人帶來的影響……家庭是我們學習與人相處的地方,在家庭裡我們也由父母眼中瞭解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從出生開始,人就是生活在自己的家庭系統中,人需要在家庭中成長,但家庭的好壞是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與行為。約翰.布雷蕭題到:「孩子……許多不妥當的做法也只是家庭系統中的本能……傷人的父母往往也是曾受傷的孩子。」

 

薩提爾從事家庭治療過程中發現,在家庭裡有四方面是不斷出現的:自我價值感(人對自己的感覺和想法);溝通(人與人之間傳遞信息的方式);家庭系統(人們遵循著他們應該如何去感受和行動的規則,這些規則發展成系統);社會聯系(人與其他人及家庭外的組織發生關系的方式)。她提到在所有在家庭中的問題,通常都會存在「自我價值感底;溝通間接、含糊,不真誠;規則嚴格、非人性化,而且不可談判、永恆不變;家庭以畏懼、遣責的方式與社會發生聯系。在人際溝通上約翰.布雷蕭也題到:……家庭是學習與人相處的地方,……學習甚麼是情感的親密,也瞭解甚麼是感受及如何表達感受他並且題到不健全的家庭是會灌輸給孩子一些錯誤而未經證實的知識和觀念在現今教會裡所承擔、所牧養的,往往就是這些曾經在家庭裡受過很多傷害的人。有些傷害也是深深的影響著人的人性和行為的表現。

 

2. 從聖經的角度看家庭與教會

瑟格勒說:「家庭是一種安定的力量,一種避難所,也是人得力的源頭。在聖經裡「家庭」這個字,希臘文是Oikos,英文是house,這字的意思是可以翻譯為殿宇、房子、房屋,但普遍是指家或家人、或指家中的成員。從創世開始,神就設立了家庭,在聖經裡記載:「耶和華 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創二18),詩人說:「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詩一二七)神設立家庭是有祂的計劃和目的,在新約聖經裡經常把教會比作一個家庭。耶穌常招聚人在一起,並常以家庭內的常用語來教導跟隨祂的人,祂以「父親,一家之主」來稱呼神,又以祂的門徒為弟兄姊妹相稱(可十28~30)。保羅常以「親愛的」來形容教會的會友,他們不單是保羅的同事,更是保羅的家人(羅十六章;門7;腓二22),這份來自神家裡的情誼,是點亮了保羅事奉神的路。教會是一個家庭,這不是一個幻象,乃是一個事實。所有基督徒都是一家人,都是有血肉之親,都是同食基督的肉同飲基督的血(聖餐)、人透過耶穌基督就能夠得著重生,得以進入新生、進到神的家裡(彼前一~)。

聖經記載,教會是神的家……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會……。」(提前三15)。施洗約翰形容教會是耶穌的新婦(約三29)使徒約翰是以新婦來形容教會(啟十八23,十九7)這新婦是羔羊的妻子(啟二十一9)羔羊就是耶穌(約一36)家庭是一體的,聖經裡記載:「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二24)這是指向基督與教會的關係上這是極大的奧祕、但我是指著基督和教會說的。(弗五32);「教會是他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弗一23)這也是在愛、捨己和順服係上(弗五23~25)

 

3. 家庭與教會的關系

耶穌基督的救贖是屬於全人的救贖(約三16,是使人與神,人與人建立了和好關係(加一20。在基督裡,人與神、人與人都結合為一,都成了一個身體,耶穌說:「我在他們裏面、你(神)在我裏面、使他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約十七23)。基督的身體是象徵著人與神、人與人的聯合「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喫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沒有生命在你們裏面。」(約六53)。在教會裡,各人雖然有不同的特質、不同的身份,但各人都是聯系於基督,合成了同一個身體(弗四11~16。基督的救贖就是使到各不相關的眾人,都連結成為一個身體(林前十二12~27),這也是使人的家庭聯結於基督的身體(教會)。

在神創造的工程上,人是需要有家庭,而家庭與教會是有一微妙的關係,兩者是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人的家庭是屬於地上的(現今世界),是從身體承繼而來的關係,或稱為血源關係,這關係是承繼了祖先遺傳下來的產物,她的根源是帶著罪(羅五14)。神的家庭(教會)是屬於天上的(屬於神的),是從信靠和跟隨耶穌基督而來的關係,或稱為屬靈關係「你們既為兒子、神就差他兒子的靈、進入你們的心、呼叫阿爸、父。」(加四6)她的根源就是神的義(羅三26)。人在地上的家庭是短暫的,因這世界將會過去,而神的家庭是永存的 (太廿二28~32)若按次序來排列,神的家庭是比人的家庭為重要,耶穌說:如果有人到我這裏來,愛我不超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十四26)(新譯本)。神的家庭應是完美的,因為神是完美的,但因人間的家庭是不完美,所以神在世上的家庭(教會)也有不完美的地方。神的教會是為罪人而設的地方,祂的本意是要透教會,讓人們看到自己的不完美和有限,從而在神的家裡認識神的愛。 

 

三﹑家庭的康復

約翰.布雷蕭題到,曾在家庭中受傷害的人,是需要三個階段康復過程:

第一階段:重振意志,尋找一個溫馨的家 

他們在這溫馨的家裡能信任自己和他人,也敢於展露脆弱的內在自我。……這個家庭建基於互相尊重、平等及嚴格的誠實,大家可自由談論自己的感覺。……唯有透過……誠實及真誠的彼此分享和反映,個人才能尋回他失去的自尊。」 

第二階段:尋回自我,粉碎原始的咒詛

尋回自我這是需要對過去的經驗進行修正,除了要找出隱藏在內心的孩子(核心錯誤信念),還要親自把他帶大,使他長為成人(能勇敢的去面對和了解自己深處的問題)。修正的方法是透過如同家庭一般的小團體,在這小團體裡,成員間相互刺激、相互學習之下使每個成員有機會得到不同種類的反應,及得到適當回饋。

第三階段返璞歸真,走入真我

所謂真我即是指人們的「上帝我」(God Self),在改變了自己的信念之後,也將改變自已的生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更能看清楚甚麼是我們耽溺性生活方式中的核心問題。……耽溺性行為的核心是靈魂的死亡……靈魂覺醒之後,我們對事物會有新的觀點及新的體驗方式。」

 

以上的三個康復過程,筆者認為,在耶穌基督的教會裡就是已經提供了使人康復的各種重要要素:

 

康復的第一階段:當人參加教會(團契、小組……)的時候,他就是進入了一個新的家庭系統(弗二19)……不再作外人……是神家裏的人了」。人在這個家裡是可以經歷愛與被愛,因為神是愛,教會的基礎核心就是愛,主耶穌說:「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約十五12)在愛裡,人就能夠信任、包容、接納、……等(林前十三4~7。生活在愛裡的教會也是一個溫馨的大家庭。

 

康復的第二階段:回到過去尋回自我,這是需要處理人對自我生命成長的問題,這問題主要的根源是罪。這罪是包括了原罪和本罪,即過去從祖宗遺傳下的罪羅五14和個人本身過去所犯的罪羅三23要改正錯誤的行為,人是需要悔改、回轉、重生、認識真理。透過教會,在真理上互相學習、支持、守望、溝通、互動,就能調整人核心價值,從而尋回真正自我。

 

康復的第三階段:走入真我上帝我這是死和重生的體驗,褔音是叫人得自由,讓人在基督裡能重生陶造自我生命「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林後五17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 神生的。」約一13在基督裡,人與神建立了親密關系,可以得著身份上的肯定羅八15,並知道自己生存的目標與方向彼前二9

 

現今教會面對的挑戰,就醫治和牧養那些曾在家庭裡受到傷害的人,教會是要幫助他們正確地面對自己和面對他人。當人本身得到醫治,曉得如何與人相處,建立互信互愛的和諧關係,生命就能得著健康的成長筆者認為,在教會能得到生命的更新,也能使的家庭得著幫助,得著醫治,斬斷家族遺傳的咒詛,這是耶穌基督褔音的大能。  

 

 

四﹑家庭的聯係

有些人認為,良好的家庭是需要有良好的溝通。「溝通」是建立良好家庭關係的重要原素,而溝通是一種行為,可以是語言或非語言的。筆者認為,有良好的溝通不一定會產生良好的關係,人與人的溝通最重要是在於溝通的內容,而不是在於溝通的方法或形式。人與人溝通越多,了解越清楚,雙方的衝突也可能會越多,因為沒有人是完美、不犯錯、無缺點的雅各說:惟獨舌頭沒有人能制伏、是不止息的惡物.滿了害死人的毒氣。雅三8)。筆者認為,家庭是否和諧,這是與人的內在生命和行為表現相關良好的家庭關係,重點不單在於「溝通」,也是在於「愛」。「愛」能使人不放棄、包容、接納、謙卑、捨己、憐憫等等,這都是良好家庭所必需的重要原素。

教會的活動不能只是單向的進行,教會的領袖需要帶領弟兄姊妹與神建立溝通,也需要教道弟兄姊妹與人溝通(約壹一3)蘇振財先生在他書裡引述陳宗仁牧師的話「教會增長和人際關係很有關係,人和人相愛必須建立於人與上帝正常的關係,增長的對象不是上帝,而是教會和人。」約翰.布雷蕭在書中提到,功能良好的家庭,溝通是具體的。趙鏞基牧師提到相交的定義是:「深切了解之親密關系……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趙鏞基牧師面對教會的牧養問題和自己身體健康的問題時,他曾領悟到初期教會處理牧養信徒的方法是在家中。在他的書裡提到他的教會情況:……家庭小組能提供信徒真正參與的機會……每週小組組員聚集一起敬拜、禱告、讀經,一起經驗聖靈恩賜……在小組裡……是有生命的「我」,不是無生命的「它」,小組長是牧者,他了解每位組員狀況,他分擔他們的痛苦,也分享各人的喜樂……人人互相幫助……組員了解有人愛他和關心他的情況……因為每一個小組像一個家庭,在這家庭裡信徒有歸屬感。」

筆者形容這家庭小組的溝通方式是屬於十字架式的溝通,是向上與神溝通,也是向橫與人溝通。教會要建立良好的關係,主要是要建立良好的溝通,而溝通的重點是在「愛」裡,這溝通是雙向立體的,人需要與神溝通也是需要與人溝通,人需要有機會去聆聽,也需要有機會去表達,人需要互相、彼此、聯合、融入在教會當中,而「愛」是建立家庭、建立教會關係的重要因素。

 

 

五、家庭與教會牧養

現今社會的離婚率不斷上升,破碎家庭日漸增加,這些風氣也是影響著教會,不少基督徒的婚姻與家庭生活充斥著不滿的情緒,教會正是面對家庭解體的危機。教會需要關注家庭的問題,也需要關顧教會內部的牧養問題。家庭和教會都是神所創造的,兩者都是牧養的重要場所,因此家庭教會化與教會家庭化都是相關的重要。

 

1. 家庭教會化

教會是由一個個的家庭所組成,建造教會應先從家庭開始。如果每一個家庭是建康,整個教會就建全,當一個家庭有問題,就會影響教會。在以色列人的家庭中,家庭是他們敬拜神和學習真理的場所,而早期教會的崇拜聚會也是在家庭裡舉行(徒二46,五42,十二12)訓練基督徒品格最大的力量,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運行。甚麼是家庭教會化?家庭教會化或可稱為「基督化的家庭」,這是一種持續的家庭生活方式,是以基督為中心,以耶穌基督的看法和做法作為這家庭的看法和做法。基督化家庭是讓基督的精神滲透在家庭中。當中家庭的崇拜(讀聖、禱告、敬拜)對於良好的家庭生活是重要的,這是鼓勵信徒靈修和加強對信仰的認識。若教會能夠幫助基督徒的家庭健立一個基督化家庭,這對於基督徒的靈命成長是大有幫助,也是對耶穌基督美好見證。 

 

2. 教會家庭化

教會是在神的愛裡被建立起來的,教會在人世間的職事宗旨是在於榮耀神和愛神,教會的目標是增加對神、對隣舍的愛。教會必須在她的團契中培養愛。若教會是以「愛」為動力,她所關心的就應是多於她對自己傳統和組織的安全。每個人都需要關心,需要愛,需要知己友誼,教會家庭化就是提供滿足信徒需要的管道。筆者認為教會家庭是可以對於創傷家庭帶來修補、帶來醫治的場所。

教會家庭化,是強調以家庭小組為教會牧養模式。家庭小組的益處和優點是突破教會單向教導的缺憾,成為雙向交通的橋樑。家庭小組式的教會能使更多信徒負起實際的牧養青任,分擔教會的牧養工作,訓練牧養的同工,也能徹底照顧信徒的需,提高信徒屬靈的品質並能促進教會的增長。 

 

3. 家庭小組與教會牧養

家庭小組式的教會是以「神的愛」作為核心,以群體關係作教會發展的方向。教會需要強調家的關係(人與神、神與人、人與人的關系),建立家的氣氛,讓信徒對教會有歸屬感。在這個家裡,信徒會知道自己的位置、自己的身份和責任。信徒愛護教會,在教會裡彼此建立和相愛,也能主動照顧孩(初信者),因為信徒清楚知道自己是這的一份子,投入於這個家庭(教會的群體中。筆者認為家庭小組的成功主要是建立了良好的溝通環境,因為溝通範圍集中,這就更能切合人的需要,而產生互動的果效。

對於家庭小組的聚會建立,趙鏞基牧師認為是基於「齊一同種」的原則,這是因著教育和職業背景不同而區分,他們的小組是不會邀請人到一個會使他感到威脅的場所,而會由相關的人邀請他,趙鏞基教會是藉各個不同的「齊一」小組進入各不同階層的人們當中。

對於小組聚會人數,吳蘭玉博士認為……平常五至九人的資料是比較能達到認識,且能有更好的幾會此分享,作較深入的溝通……。」

家庭小組的管理,應注重在神的愛、神的話語裡,並以造就、保護信徒為出發點,不要使這些家庭規則變成「毒性教條」。趙鏞基牧師提到他的教會時:「我們教會的組織嚴密,但信徒有真正的自由……小組組長是幫助照顧信徒靈命的成長……但絕不干涉信徒的私事……任何引起破壞個人自立、人格和責任的事物都是從魔鬼來的……」。

 

4. 家庭小組的擴展與推動

康約珥博士對細胞小組組長的研究顯示:……只要對細胞小組施以適當的管理與幫助,絕大多數都會成功。」趙鏞基在他的書中題到「家庭小組成功的要訣:是牧師的領導、訓練良好的信徒領袖和聖靈的團契,此外還有一項,就是推動,好的信徒領袖需要被激勵和推動。」蘇振財先生題到:「……我們發現小組工作在一個教會實行的成功與失敗,長執參予的程度,佔了很大的因素。」作為教會領袖教牧與長執是需要在群羊的前面引領羊群,也需要在群羊的後面推動羊群前行,並且是要在羊群中間羊的榜樣 彼前3)康約珥的研究顯示:……最成功的細胞小組動員整個團隊……有效的細胞小組組長精於動員整個小組一起同工……。」

康約珥博士對家庭小組成功擴展的研究表示:「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組長探訪新朋友的頻繁度與他們能成功地倍增新小組有直接的連帶關系……這個統計結果說明了:努力就會看見成果。」 這研究顯示健全的小組,就是在固定的聚會時間之外花時間相聚,每個月幾次額外的交誼性聚會或玩樂。趙鏞基教會的擴展方法主要……透過家庭小組制度廣傳福音,每位組員成為他家附近復興的核心。因小組聚會充滿了喜樂、見證和生命活力,外邦人被他們大大的吸引……我們的會友仍然努力傳福音,不信者很少來敲門探個究竟,信徒必須往外尋找可能信主的人。」他們的小組擴展方式是:從尋找有需要的人開始,然後去愛他們,幫助他們,這些人很快成為家庭的細胞小組的核心……

 

 

六﹑結論

家庭是人成長的重要場所,家庭的好壞是直接影響人的行為人際關係。以家庭小組牧養模式的教會,是讓人進入一個健康的家庭系統,這是讓信徒能夠尋回自我,尋回「上帝我」的地方,是讓人能夠面對自己生命的挑戰,背後支持動力。家庭小組式的教會是愛的群體,」就是教會的核心家庭式教會的特點是能建立一個良好的溝通環境,讓信徒能夠彼此相交,彼此服侍,彼此學習、彼此支持和鼓勵的地方,這裡是信徒參與愛與被愛地方。因為愛的關係,人可以主動參服待,教會的牧養是整個家庭成員分擔的責任。在這家裡,各成員都有自已的身份、角色和位置,他能夠建立自我,尋回真正的真我上帝我他們除了在頭腦上對神的認識,也在生活行為上見證神福音的大能,筆者認為這就是教會的有效牧養。

 

 

七、參考書目

西門鍾斯著,黃業玲譯:《再思教會真義》。台北:校園書房,2000

吳蘭玉著:《教會小組:小組動力》香港:福音證主協會,1990

林政傑搏士著:《新世紀宣教牧會哲學》。台北:道聲出版社,1984

約翰.布雷蕭著,鄭玉英、趙家玊譯:《家庭會傷人》。台北:張老師文化,1982

曾立華著:《教會職事的重尋與更新》。香港:建道神與院,2006

康約珥著,郭梅瑛譯:《細胞小組的爆炸力》香港:高接觸,1999

維琴尼亞薩提爾著,易春麗、葉冬梅等譯:《新家庭如何塑造人》。北京:世界圖書出版,2006

瑟格勒著,蕭維元譯:《教牧學要義》。香港:浸信會出版,1981

趙鏞基著,曾秀敏譯《成功的家庭小組》。台北:台灣教會增長促進會。

鄭果著:《教會與家庭》。香港:天道書樓,1998

鄭慧玲著:《家庭溝通》。臺北:遠流,1995

蘇文隆著:《精彩的基督化家庭》。台北:台福傳播中心,1999

蘇振財著:《小組與教會》。台北:永望文化,1976